宣纸与异域技法的碰撞|2020年金风车插画大赛国内金奖得主罗玲专访

“那几年在敦煌,睁开眼从北朝到五代,闭上眼是菩萨与天人……”谈及起2020年金风车插画国内金奖,这组获奖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者罗玲(Ling Luo)一边慢慢回忆,一边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大漠落日,火舞黄沙的西域世界……神秘而独特的色调,静谧又不失张扬的风土人情,正如罗玲所说:“好的作品是可以打开时代的枷锁,穿越时空的。”获奖作品《三个朋友》也隐隐透着这样的理念,脱胎于民间故事,在技法上采用传统的宣纸拼贴与西域色调互相融合,所有的一切都在将我们的思绪不断带回过往……

从1999年开始参与创作书籍插画,一路走来,罗玲不断沉淀。先是锁定自己的创作媒介,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一次次积累经验与学习,为她不断在国际插画比赛中突破自己奠定基础。此番,我们也有幸专访到罗玲,听听她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经历了不同的文化碰撞后,对于她的创作又有何影响?

罗玲创作现场

Q&A

Q: 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本次获得金奖作品的创作故事吧?这组作品后续有无出版计划?得知自己获得金奖后的您有什么感想?

A: 当时觉得入选已经很开心的事,获奖是意料之外的。

这则故事是文学作家刘海栖老师的作品,一则民间意味较浓的故事,作者文字有着明显个人韵味与节奏,很是诙谐幽默。绘本今年5月出版落地。好的文学作品让人觉得有意思,会激发创作欲。同时在消化的过程中,觉得故事在诙谐的语言下,有一定的当今社会寓意性。因此想突破自己原本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用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视觉语言去创作。

那几年在敦煌,睁开眼从北朝到五代,闭上眼是菩萨与天人。直至某次,在连续研究参观洞窟数天后灵光乍现:为何不运用眼前敦煌的用色之法呢?用有限的颜色创作出新的色感,贯穿到这套创作中。于是在绘画拼贴的基础上,以三色组织创作画面。运用上自己制作的矿物质颜料,这种石绿在原作上带来了雅致。用皮纸宣纸拼贴是我的一种习惯,原因一是这在手边最为方便,二来中国宣纸本身的质感是独一无二的。当你启程时,即使目的地是一片未知,但每一步会越来越靠近它。在不断尝试与调试后,逐渐促成了《三个朋友》的现有风格基调。可能它并不尽所有人的意愿,但至少对我来说,它不是陈词堆砌。这样的绘画探索对于个人插画创作而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图像经验。

木匠的手艺非常棒

《三个朋友》©罗玲 ©明天出版社, 2021

Q: 您曾于2017-2019年进修于敦煌研究院,您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经历呢?

A: 敦煌是中国古代西北重镇,莫高窟建窟至今已经有1655年了,绵延不断的壁画有45000平方。在这些杰作中,既可见到多种文明的汇集,又可见到中国壁画和绘画艺术的演变脉络。这是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体化的过程。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范围锁定在这个范围,也是希望借机多接触这些沉默不语却饱含讯息的实物真迹。

看千年的敦煌,眼里看到却是如今的上海,一个复合型文化城市。在这个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处于高峰,在这个环境下单一型知识经验结构被打破,文化杂糅而扁平。表象的学习只有表象的结果。

学习观察艺术作品,需要理解那片土地空气的质感。敦煌生活完全不同于上海的生活,真正体会这片土地赋予的生活状态,我就不能是一个旅人的体验角色。放下自己、打开自己、才能拥抱到对方。通过自己的观察去验证书籍上的结论是否正确,当出现偏差时,促进了独立思辨的产生。那里的气候生活也容易让人沉静与坚韧。这段经历也会影响生活习惯,例如每次想念敦煌时就会去吃牛肉面。

Q: 您的很多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绘画,是否希望通过作品传递出您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您之后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A: 就像每棵树下都有土壤,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文化来源。如同我们现在处于多元文化交融并置的时代,作品就会带有这样的属性。好的作品是可以打开时代的枷锁,穿越时空的。古代的作品可能是具有前瞻性。但创作是当下的,因此每个人自身的痕迹会自然流露于笔端。这种痕迹就是综合了其个人属性与文化时代环境。因此,每个人做好自己就行了。让一切自然发生。

Q: 还有哪些事物给您带来创作的灵感呢?

A: 音乐与旅行,观察与研究,认真生活。

Q: 您同时兼具学术研究者和艺术家的两重身份,而今夏您将完成在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的博士学业,艺术理论的学习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帮助和影响?今后您的的职业规划或打算是什么?

A: 有时,作品是理论的视觉图像化,理论是创作经验的文字化。理论研究就创作者而言,重点在于理论经验与实践体验的彼此对照与关照,是理性与感性相互印证的过程。如此验证得来的理论经验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如此对感性经验的总结也不会没有根源。知与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协同前行。创作是不会改变的。

Q: 如今中国教育越来越重视美育。在儿童绘画教育方面您也有很多的经验和尝试,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在进行儿童绘画教育时的一些方法?

A: 首先,美育不等同美术教育,它是个体对世界的内在真实反应,作品与结果是这种反应的外化与物化。其次,在美育关系中,引导与蒙养的比重,可能大于从前的单一教与授的方式。最后,无论是儿童还是老师,美育最终是落实在个体心性上。基于这三点,开设过儿童绘本创作课程与敦煌文化体验课程,将“创造力”核心的启发作为自己美育理念的实践活动,反响不错。出乎意料的是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嚷着希望能继续上课,我想这是她们真心上喜欢这些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

Q: 根据您的创作经验,请您谈一下关于数字化创作与实体材料插画的区别?

A: 这个在计算机发明前,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也是具有时代性书籍插图是一种图像视觉,是眼球对画面信息读取后的结果。数字绘画满足了图像信息创作的输出,因此当代出现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数字插画。对于插画面貌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爆发点。"眼球经验"成为插画视觉经验发展的一个方向。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向。对于某些创作者来说,仅仅的眼球经验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感知互动,因此与大多画家一样,我依然保持手绘感知。

©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