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圆满收官!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六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的2,435位插画师投稿,递交2,828组参赛作品(其中图书出版类2,189组,商业应用类639组),总计15,209幅插画——同比增长9.7%,再创历史新高。
入围名单将于9月4日正式揭晓,并发布于金风车插画大赛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红书、Instagram和Facebook。让我们一起见证2025年金风车插画大赛入围插画师名单的诞生!
本届大赛特别邀请《中国日报》视觉中心高级编辑李旻担任商业应用类评委,并联合首席创意平台“站酷”,共同发和李旻老师的独家访谈,探讨插画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与叙事力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如何通过一幅插画瞬间抓住目光,传递背后的感情与思考?李旻用她的作品给出了答案。
李旻将插画视作一种兼具叙事力与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用丰富的画面激发观者的联想与情感共鸣。在她看来,真正优秀的商业插画,应在审美与功能之间取得平衡,不仅完成信息传递,更要讲述有温度的故事。这类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深刻的叙事内涵,简单中蕴藏着丰富的解读空间。
这种对视觉语言的高度提炼,在新闻插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紧凑的创作周期,插画承担起“第一眼语言”的任务,在有限时间内传达新闻情绪、立场甚至态度,尤其当新闻涉及到跨文化传播,这种视觉传达的准确性格外重要,通过巧妙构图和象征性元素,架起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桥梁。
而在技术变革的当下,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插画带来了效率提升与形式多样的新可能,但她始终坚持:真正有价值的创作,源于人类独有的情感洞察与文化解读。唯有保持风格主权,持续打磨视觉语言中的个体表达,插画师才能在快速演化的创作生态中立于不败之地。
插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优秀的插画作品往往在情感共鸣与视觉创新之间取得平衡,既具鲜明个性,又能激发观者的联想与思考。其中,真诚的表达欲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这种表达并不与商业背道而驰,艺术与商业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彼此成就、形成共振。
站酷:您此次也是担任的是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的评委,结合您以往在全国插画双年展、CIAC全国插画扶持计划等多个插画赛事中的评审经验,您认为一件优秀的插画作品应具备哪些关键特质?
李旻:从全国插画双年展到金风车,我始终认为,优秀的插画作品需要兼具“情感共鸣”与“视觉独创性”。首先,它要有鲜明的个人语言——无论是风格、技法还是叙事角度,都能让观众一眼记住;其次,“叙事深度”很重要,即使画面简洁,也要能引发观者的联想或思考。此外,技术上的成熟度必不可少,比如色彩、构图和细节的掌控,但最终打动评委的,往往是作品背后那份“真诚的表达欲”——它能否突破套路,用图像讲出直击人心的故事。
站酷:今年金风车分为了两个赛道,增加了商业应用类,您如何看待艺术性与商业需求之间的平衡?插画作品如何才能既满足商业用途,又不失其艺术价值?
李旻: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本质上是“表达”与“沟通”的共生,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不是取舍,而是“共振”。好的商业插画应当像一座桥——一端扎根品牌需求,另一端延伸艺术表达。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交汇点,用个性化的笔触和符号化的视觉语言诠释产品内核,将商业信息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
我常以“问题解决者”的思维切入项目:先明确商业目标的核心诉求(比如传递理念、吸引特定受众),再调动艺术手段去创造性回应。保留艺术家个人印记,但始终服务于“有效沟通”。真正成功的作品,往往能让观众先被艺术吸引力停留,继而自然接收商业信息——这种“双重满足”,才是平衡的最高境界。
站酷:在您看来,插画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李旻:插画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叙事直接性和应用灵活性。不同于纯艺术更注重自我表达,插画天生带有“沟通使命”——它需要用恰当的视觉语言,在有限画面内讲好一个故事或传递一个概念。无论是书籍、广告还是数字媒体,它都能迅速适应载体需求,在方寸之间构建完整的世界观。
同时,插画具有极强的“风格包容度”。从写实到抽象,从手绘到数字,创作者可以自由融合各种技法,形成鲜明的个人符号。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特性,让插画既不像纯艺术那样疏离,又比设计更富情感温度——它始终站在艺术与大众的交叉点上,用图像搭建理解的桥梁。
站酷:您曾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美术编导,在这种大型活动中进行视觉创作有什么不同的经验与挑战?
李旻:参与北京冬奥会的视觉创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既荣耀又充满挑战的经历。与常规艺术创作不同,大型活动的视觉设计需要兼顾“国家形象、文化表达与功能性需求”的多重平衡。比如设计雪花指示牌时,既要体现冰雪主题的艺术美感和文化魅力,又要确保全球观众能产生情感共鸣;火炬台的设计更是在“视觉震撼”与“工程安全”之间反复推敲。
最大的挑战在于“尺度的把控”——从电视转播到现场数万观众的宏观效果,每个细节都要经历上百次测试。这种创作更像是在完成一场“视觉系统工程”,既要保持艺术初心,又要协调技术、导演组、工程团队等多元需求。当最终看到雪花在鸟巢中点亮时,那种集体智慧凝结成的美,正是大型活动创作最独特的魅力所在。
插画与新闻报道
在新闻插图创作中,视觉不仅承担“第一眼语言”的角色,更是传达情绪与立场的重要手段。创作者需在短时间内提炼新闻核心,借助符号化叙事、色彩设计与构图技巧,将复杂议题转化为直观画面。与此同时,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与敏感议题,创作需兼顾艺术性与准确性,避免误解,通过留白与隐喻建立理解桥梁,使图像成为激发思考与深化阅读的入口。
站酷:您作为《中国日报》国际头版插图首席,新闻都要求时效性,您负责的插图通常也需要迅速而有效地传达新闻的主题,您如何在短时间内提炼信息进行视觉呈现的?大概多久?
李旻:《中国日报》国际版头版插图一般的创作周期是4-5天,新闻主题会提前一周给到。多年的经验让我建立一套高效的“视觉转化”流程:我会先快速消化新闻核心,大量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内容,包括素材的检索,抓住最具冲突性或象征性的关键词进行视觉联想,最终用恰到好处的符号构建画面语言。
站酷:您是否有一些特定的设计技巧或创作方法,在新闻插图的制作中常常使用?
李旻:在新闻插图的创作中,我经常会使用“符号化叙事”的思维方法来构思。将复杂的新闻事件提炼为视觉关键词——比如气候议题用‘融化的钟表’来象征紧迫性。其次,我特别注重“色彩的使用”。每幅插图的配色方案都经过精心搭配设计,既要符合新闻基调,又要带给受众愉悦的视觉体验。最后,“构图与细节”是我的秘密武器。这些技巧和方法看似简单,但需要常年积累和总结。我经常会收集各种类型的视觉素材和灵感,分析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现方式,使自己可以快速在有限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视觉语言。
站酷:您如何看待“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它与传统的文字报道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挑战?
李旻: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第一眼语言”的角色——它能在读者尚未阅读文字前,就通过图像传递出新闻的情绪、立场和核心冲突。与文字报道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跨越语言障碍的即时感染力。一张具有视觉冲击力环保的插画,可能比千字文章更快唤起读者的环保意识;一个巧妙的视觉隐喻,也能让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得一目了然。
但挑战同样明显:视觉传达必须“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不能为了冲击力而扭曲事实,又要避免过于直白失去深度。此外,图像存在多义性风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视觉记者”精准抓取事实,又要当“叙事导演”把控传播导向。
真正优秀的新闻视觉化,应该是文字报道的“和弦”而非“伴奏”。当读者看完插图后产生“我想了解更多”的冲动时,就是视觉与文字最完美的协奏。
站酷:您是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视觉传达挑战的?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时,如何避免误解或冲突?
李旻:在新闻插画创作中,文化差异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挑战。我的原则是“用视觉语言做桥梁”。我会花时间研究题材背后的文化语境——比如符号的隐喻、色彩的含义,甚至历史背景。例如,白色在东方可能象征哀悼,而在西方代表纯洁;一个手势在不同地区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解读。
涉及敏感话题时,我会尽量避免单向度的表达,而是通过隐喻、留白或中性元素引导观众思考。比如画争议性社会事件时,可能用破碎的镜子象征多元视角,而非直接刻画冲突双方。
我认为视觉传达的最终目标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差异成为理解的起点。好的新闻插画应该像一扇窗,既反映现实,又留出解读的空间。
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与AI技术并行发展的背景下,插画创作正面临新的挑战与转型机遇。一方面,视觉表达需兼顾本土文化根基与国际化传播力;另一方面,创作者需在技术赋能下保持风格独立与文化深度。真正有生命力的插画,依然来源于个人体验、情绪洞察与文化转译的综合能力。
站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您的插画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能被国际观众理解与接受?
李旻:在全球化的创作环境中,我认为“本土即国际”——真正打动人心的视觉表达,往往根植于具体的故事,却能传递普遍的情感。我的方法是从本土文化中提炼具有标志性的视觉符号——可能是传统工艺的纹理、地方建筑的线条,或者中国传统典故中的意象,但用更现代的表现手法、更有新意的呈现形式去创作。同时,我会关注人类共通的体验:喜悦、抗争、希望……这些情感不分国界,找到合适的视觉语言去表现共同的情感和理念是关键。平衡本土特色与国际理解,本质上是一场持续对话——既要坚守创作的根,也要为观众留出想象的翅膀。
站酷:您认为什么样的设计或艺术作品,更容易打动年轻人?
李旻:要打动年轻人,我认为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文化自信”的双重共鸣。首先,设计不仅要被看到,更要被“感受到”。“懂我”的共鸣感比精美但空洞的画面更有穿透力。年轻人更愿意为情感买单,无论是治愈感、叛逆感还是归属感。其次,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捧西方审美,反而对带有中国基因的设计越来越有认同感——这是文化自信的觉醒。比如用国潮风重新演绎中国的典故,既能唤醒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又能让年轻人觉得“这很酷”。这种‘熟悉的陌生感’往往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分享欲。
站酷:做出受年轻人欢迎的好设计,您觉得最重要的方法或秘诀是什么?
李旻:我认为“用中国式浪漫讲世界性话题”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秘诀。要把传统文化“解构再创新”——比如把青铜器纹样转化成赛博朋克元素,或者用方言梗搭配复古年画风,让年轻人会心一笑。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实,避免说教,当他们发现一个设计既能表达态度又能彰显文化身份时,自然会用转发投票。真正的好设计应该像朋友间的对话,既有态度,又有留白让他们加入自己的解读。
站酷: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插画创作工具开始应用于设计领域。您认为AI的普及将如何改变插画师的创作过程?它为插画创作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与挑战?
李旻:AI技术的普及它既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一面镜子。以前需要反复修改的构图、配色方案,现在通过AI工具可以快速生成数十种备选,这让创作者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构思和情感表达上。但AI也带来了两个本质性挑战:一是“风格趋同化”风险,当所有人都在用相似的模型时,如何保持作品的辨识度?二是版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职业准则。
我发现AI其实正在倒逼插画师回归创作的本质。当技术门槛降低后,真正值钱的反而正是那些AI难以复制的东西:独特的人生体验、对社会情绪的洞察,以及用视觉讲好一个中国故事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把AI当作“数字学徒”而非替代者——只让它处理技术性工作,而核心的叙事逻辑、文化隐喻等必须由人类把控。
站酷: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插画师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发展路径,以保持艺术性和创新性?
李旻:面对AI技术的冲击,我认为插画师需要完成从技术执行者到灵魂架构师的转型。让AI负责基础建设,而自己则专注做“不可替代的部分”——比如挖掘独特的人文视角,构建有厚度的叙事逻辑,或是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当代转译。
在创作方法和发展路径上,我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三层核心竞争力:一是培养“风格主权意识”。要主动拒绝工具带来的同质化诱惑,通过持续的训练保持独特的视觉语言,建立具有辨识度的视觉签名。这需要长期坚持个人创作实验,不断提炼自己的美学基因。
二是提升 “文化转译能力”。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掌握将其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的方法。这种需要深度文化认知的创造性工作,是AI难以替代的专业壁垒。
三是发展“情感洞察系统”。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建立自己的情感素材库。真正的创作永远源于真实体验,这种将生活感悟转化为视觉叙事的能力,是区分人类创作者与AI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保持“匠人精神”,建立自己的“创作指纹”档案,持续迭代个人风格。AI可以模仿技巧,但模仿不了创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情感温度。AI是工具,但讲好故事的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