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童文学研究者丨2021年金风车插画大赛评委朱自强专访

2021年6月,设立在日本的“国际格林奖”公布了第十八届评选结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朱自强教授获得该项大奖。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带头人,朱自强教授在切实推动国内儿童文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的同时,也向国外推荐了很多来自中国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IMG_6848

朱自强(中国)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海童书展)非常荣幸邀请到朱自强教授,担任2021年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的评委之一。借此契机,我们采访了朱教授,聆听他的留学故事、他对于优秀绘本的见解,以及对年轻的童书和插画创作者的建议。

Q=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 A=朱自强

Q:您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多年,也参与过很多童书奖项的评选以及书单推荐。对您来说,评判一组插画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对于年轻的童书和插画创作者,您有什么建议?

A:我将“插画作品”理解为绘本(或者叫图画书)。最近我出版了绘本研究著作《绘本为什么这么好?》(上、下)。这本书分十讲,从十个角度对绘本进行了阐释。

其中,第一讲是《绘本为什么这么好?》,讨论的是绘本这种艺术形式的构成原理。根据我对绘本艺术原理的阐释,判断一本绘本是否优秀,最为关键的尺度是看文字语言和绘画两者的互动性和融合度。

具体一点来说,文字语言和绘画在表情达意、传达信息方面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语言虽然具有抽象性、不明确性,但是,在表达意义方面,特别是在表达抽象事物(时间、身份、关系、心理活动等)方面,却有其规定性和明确性,而规定性和明确性对于阅读又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绘画这种媒介在传达信息时,虽然有其具象性、形象性这一长处,但是在表现意义方面,却有其暧昧性,需要文字语言意义的方向。不过,对绘画的这种暧昧性,如果能善加利用,却会产生一种隐喻性,从而深化绘本这种艺术。

比如,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述了小女孩安娜希望得到父爱的故事。在其中一幅图上,安娜坐在房间的一角,电视机的光把她照亮了。这个画面怎么解释?有人说,还好,安娜还有电视机陪伴,电视机的光把她照亮了。我认为恰恰不是这样,电视机的光衬托出的恰恰是安娜的孤独。安娜内心希望得到的不是电视机的机械的冷光,而是另一种光。

安娜希望得到的另一种光是什么呢?在后面的图中是有暗示、说明的。那就是挂在墙上的安娜画的一幅画。画上,安娜和爸爸站在一起,身后有他们的家,天上还有一轮太阳。同样场景的画,很多人小时候都画过。我小时候画画,提起笔就会画一座小房子,房子旁边画一棵树,房子后面再画一片远山,而远山处,一定会画一轮升起的太阳。为什么很多人都这么画呢?因为,这是人类的心理原型,表现了我们内心对充满爱的家的渴望。通过安娜画的这幅画,我们可以知道,安娜希望的另一种光,就是如阳光般温暖的父爱。

故事发展到最后,爸爸想起了安娜的生日,提议去动物园玩玩,爸爸牵着安娜的手一起向前走。通过图上的影子,我们可以知道爸爸正带着安娜朝着阳光走去,这暗示着安娜终于走进了充满父爱的阳光之中。

再比如,安娜家的厨房里多使用格子图案,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们也在“格子”笼子里,这些格子隐喻着“被禁锢”。我们可以看到,“格子”里的安娜和爸爸的交流被报纸阻隔了,从安娜的视角看过去,看不到爸爸的脸。格子装饰的房间很漂亮,但房间里的安娜和爸爸却是不快乐的。而“格子”笼子里的大猩猩也一样,没有自由,安娜觉得他们“都很漂亮,可是好像都不快乐”。正是《大猩猩》中的绘画具有这样的隐喻性,才使绘本成为了一种表现的艺术。如果用直接语言来表现《大猩猩》的绘画中所包含的意义,我想,那就不是表现的艺术,而是说明的艺术了,绘本的艺术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文字与绘画之间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关系,对于绘本来说,最关键、最具决定性、最有价值的是:语言的长处是绘画的短处,而绘画的长处又恰恰是语言的短处。两种媒介结合在一起,相互间就要取长补短,如果能够做到取长补短,绘本就成了最具有艺术可能性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艺术。绘本为什么这么好?我认为最大的奥秘就在这里,而绘本的其他种种特性,往往就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我对年轻的童书和插画创作者有两个建议,一个是要用心阅读经典、优秀的绘本,一个是要认真研究文字语言和绘画表情达意的功能。我相信,做好这两件事,对自己的绘本创作一定大有裨益。

Q:这三十多年来,您多次去日本留学或者从事儿童文学研究,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您在那里的经历吗? 这对您作为图画书专家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您觉得日本绘本有什么有趣的特点?

A:去日本留学或者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对我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影响重大而且意义深远。我单从绘本这个领域来说。1987年,我去东京学艺大学留学,选修了导师根本正义教授讲授的《幼儿的文学教育》这门课。每次上课,根本教授都用一个包袱皮,包一大摞绘本,将它们介绍给学生。这是我的绘本认知的第一次,或者说真正的启蒙。虽然在此之前,我也看过中国的“图画书”,但是从这门课上却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绘本观念,我被绘本的艺术魅力深深迷住了。

由这门课,我开始关注绘本,购读了日本绘本研究专家松居直的《绘本是什么》、《看绘本的眼睛》以及其他学者关于绘本的论著,还开始购买、搜集绘本作品。1988年10月,我去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研究。其间,我利用休息时间,到为我义务提供食宿的安达实女士主办的“清风文库”(家庭图书馆)帮忙,在孩子们的图书借阅和大人给孩子讲绘本活动中,更让我了解和体验到绘本吸引大人和孩子的巨大魔力。

我于1988年12月回国时,带回了十几纸箱的书,其中有数百册是西方、日本的绘本,而且有很多是世界级的经典绘本(《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里“图画书”一章里所介绍的外国经典绘本的封面照片,就都是拍自我带回来的日本出版的绘本)。回国后不久,我就急切地想把这么好的绘本翻译、介绍到国内。我翻译了《白兔子和黑兔子》、《一棵大树》(《爱心树》)、《在森林里》、《蓝孩子和黄孩子》(《小蓝和小黄》)等十本经典绘本,并带着这些绘本和译稿跑了长春、沈阳等几家出版社联系出版。几乎所有编辑都觉得这些绘本真好,但是,有的认为成本太高,没有市场而放弃,有的提出可以把四幅画面压缩到一页来出版,而遭到了我的拒绝。想到今天的绘本出版热,我深感新的事物的产生,是多么有赖于多方面社会条件的成熟。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在东北师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儿童文学课,绘本都是专门讲授的内容。另外,在我和儿子的亲子共读中,这些日文绘本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儿子听这些绘本的巨大的满足感,促使我想把它们讲给更多的孩子听。1989年春天,我就到东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去,给孩子们讲读绘本。也许可以说,我是最早给孩子讲绘本的故事叔叔(其实,在日本时,我也曾在清风家庭图书馆,给日本小朋友讲过中国题材的绘本《国王和五兄弟》和《苏和的白马》)。

我认为,日本的绘本在世界范围都是一流的。在文字故事和绘画这两个方面的创意性,在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世界的表现上,在儿童情趣的表现方面,在视觉上的想象力方面,在幽默感方面,日本绘本都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作品。

Q:您身兼多职,既是学者、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作家、翻译家,请问您如何看待这几重身份?他们彼此之间如何关联或影响着您?

A:我首先是一个学者,儿童文学研究者,这是我最重要的身份,也是我最为看重的。今年6月,我获得了第十八届国际格林奖。“国际格林奖”与“国际安徒生奖”一起被誉为两大世界性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与重在鼓励儿童文学创作的“国际安徒生奖”不同,“国际格林奖”侧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旨在“奖励世界杰出的儿童文学研究者”。能够获得这项学术奖,我觉得是对我四十年的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肯定。

我从事的是日本儿童文学、日本绘本的翻译。这既是我的研究工作的需要,也是我要推动优质的儿童阅读的一项努力,我想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好作品。至于我从事的儿童故事、儿童绘本的创作,则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我在生活中的感受和关于童年、关于儿童成长的看法,一方面是为了证明我自己主张的儿童文学理论是鲜活的,是有效的,是可以实践的。令我欣慰的是,我的这些创作不仅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奖项,即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儿童读者们的喜爱。

Q:为什么了解图画书的艺术性至关重要?在中国,如何能够提升图画书的艺术性?

A:在我的理解中,图画书的艺术性包含了文字语言的文学性和绘画的美术设计这两个方面,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我在前面说过,文字语言和绘画这两种媒介会互相取长补短,那么,怎么取长补短呢?这就需要来设计。我在《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介绍过一个绘本的定义,即:“绘本是综合性的美术设计。”很多世界级绘本大师不是出自绘画艺术领域,而是出自艺术设计领域。

我觉得画家出身的图画书作家要提升自己作品的艺术性,需要专注于两个方面的修炼:一个是要提升自己在文学上的理解力、感悟力和创造力,一个是提升通过美术设计来表现“意义”的创作能力。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个故事非常到位地表现出了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编这种故事要有很高的水准,对孩子的心理世界和生活的能力都要有很透彻的了解。但除了故事写得好,画面中有没有文学性呢?当然有。这本书的封底就充分体现出了作者通过美术设计来表现“意义”的功力。从《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本书封底的绘画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信息。这幅封底画是对整个故事做的一个有力的收束——美伊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使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画面上,妈妈在用美伊买来的牛奶喂小宝宝,美伊坐在妈妈的身边,妈妈已经为她的跌伤的双膝作了包扎,美伊一边享用着牛奶,一边将一只脚搭在妈妈的腿上。美伊的这个动作设计蕴含着林明子对幼儿成长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美伊一个人去买牛奶,克服了很多困难,妈妈为她骄傲,美伊自己也感到自豪,但这样的成长渴望和成就感,只是美伊愿望世界的一个方面,那另一个方面就是还想在妈妈面前撒娇,得到妈妈的疼爱。封底画传达的就是这一信息。林明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看取幼儿心灵成长的目光是双重的,也就是在表现了美伊的自立这一成长之后,不忘美伊对妈妈的依赖,这就洞察了幼儿的复杂、多元的心理世界,能够引起幼儿读者的深深共鸣。这样的绘画设计是极有文学的质感的。

IMG_6850
IMG_6853
IMG_6851
IMG_6852